六点一刻是几点,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六点一刻是几点,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在古代计时中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那么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刻是多少时间?

刻是用沙漏的计算,一个时辰就大约分为4.167刻,一刻是14.4分钟。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扩展资料

辰时一刻是几点

辰时是几点 古代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时 23点――1点

丑时 1点―― 3点

寅时 3点――5点

卯时 5点――7点

辰时 7点――9点

巳时 9点――11点

午时 11点――13点

未时 13点――15点

申时 15点――17点

酉时 17点――19点

戌时 19点――21点

亥时 21点――23点

丑时一刻是什么时间 深夜23点到子夜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13点为午时,13-15点为未时,15-17点为申时,17-19点为酉时,19-21点为戌时,21-23点亥时。

辰时亥刻是什么时间 7~9点是辰时

但没听说有亥刻

古时称午时三刻是指中午12.45

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一个时辰是八刻〈二小时〉

戌时一刻是几点?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15分钟为刻

戌时一刻是(19~21点)15分

辰时中时刻的具体时间 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辰时是指早上7点――9点,辰时初刻是从7点起算,那么辰时中应该是8点,辰时末则是9点。

另外,古代的一刻钟是现在15分钟,比如辰时二刻,是指7点半。

一更二点 戌时四刻 三更一点 卯时一刻 酉时六刻 二更三点 辰时七刻 五更四点 分别是现代几点 二十三点至一点 子时

一点至三点 丑时

凌晨三点至五点 寅时

五点至七点 卯时

七点至九点 是辰时

九点至十一点 巳时

十一点至十三点 午时

十三点至十五点 未时

十五点至十七点 申时

十七点至十九点 酉时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 戌时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 亥时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 一更二点 为19:48

戌时四刻 19:57.6大概就19:58

三更一点 23:24

卯时一刻 7:14

酉时六刻 18:26

二更三点 22.:12

辰时七刻 8:40

五更四点 4: 36

古时是怎么算时间?一刻是几分?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F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i。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

在古代计时中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那么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刻是多少时间? 一刻15分钟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鼎,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11pm-1am

丑:1am-3am

寅:3am-5am

卯:5am-7am

辰:7am-9am

巳:9am-11am

午:11am-1pm

未:1pm-3pm

申:3pm-5pm

酉:5pm-7pm

戌:7pm-9pm

亥:9pm-11pm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

古今计时单位并不同,古代每个时辰为2个小时,那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个时辰为8刻,一刻为14.4分钟,约15分钟。

古代用干支纪时。一昼夜为12时辰,用12地支表示,分别为子时(23点到凌晨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同时,古人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古代常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一个小时为4刻,一个时辰就是8刻,一刻用现在的时间表示就是14.4分钟。

一个时辰有多久?一炷香又是多少?一盏茶呢?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11pm-1am

丑:1am-3am

寅:3am-5am

卯:5am-7am

辰:7am-9am

巳:9am-11am

午:11am-1pm

未:1pm-3pm

申:3pm-5pm

酉:5pm-7pm

戌:7pm-9pm

亥:9pm-11pm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 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一天24个时辰,古时一个时辰是多少刻钟,分别叫什么?

古代的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分别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表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关于英语中的时间表达法。要尽可能的详细,谢谢。

一、 时间点的表达

1、所有的时间都可以用“小时 + 分钟”直接读:

6:10 six ten

8:30 eight thirty

2:40 two forty

2、如果所表述的时间在半小时之内,可以用“分钟 + past + 小时”:

6:10 ten past six

4:20 twenty past four

10:25 twenty-five past ten

3、如果所表述的时间在半小时之外,可以用“(相差的)分钟 + to + (下一)小时”:

10:35 twenty-five to eleven

5:50 ten to six

9:49 eleven to ten

4、如果所表述的时间恰好为半小时,可以用“half + past + 小时”:

11:30 half past eleven

2:30 half past two

5、如果所表述的分钟和15有关,就有三种表达法:

(15分钟又叫一刻钟:a quarter)

9:15 nine fifteen ; fifteen past nine ; a quarter past nine

3:45 three forty-five ; fifteen to four ; a quarter to four

6、整点的表达:

现在是两点整。It‘s two。/It’s two o‘clock。

另外英语中的 noon 和midnight 可分别直接表示白天和夜晚的12点:

It‘s (twelve) noon。 现在是中午十二点。

It‘s (twelve) midnight。 现在是半夜零点。

7、大约时间:

It‘s almost two。 马上到两点了。

It‘s not quite two。 还不到两点。

It‘s just after two。 刚过两点。

8、若想表明是上午,可在时间后加上a.m。

如:thirteen past six a.m。(上午六点十三分)。

若想表明是下午,可在时间后加上p.m。

如:four o‘clock p.m。(下午四点)。

二、世纪、年代、年、月、日的表达

1、世纪:

①用“定冠词+序数词+century”表示

例:在十七世纪 写作:in the 17th century,读作: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②用“定冠词+百位进数+s”表示

例:在十七世纪 写作:in the 1600s,读作:in the sixteen hundreds

注意:这种情况下,实际表达的世纪数是阿拉伯数字本身加一。

2、年代

用“定冠词+(世纪百位进数+十位年代数)+s”表示

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写作:in the 1930s,读作:in the thir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或 in the nineteen thirties

表示某年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可以在定冠词后添加early, mid-和late

例如: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 in the early 1920s;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in the mid-1950s

3、年月日

1)年份

① 读年份时一般分为两个单位来读,前两个数为一个,后两个数为一个:

1949 读作:nineteen forty-nine或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nine

② 如果是三位数,先读第一位,再把后两个数合起来读:

253 读作:two fifty-three或two hundred and fifty-three

③ 另外: 2000 读作:two thousand,1902 读作:nineteen hundred and two或 nineteen o two

④ 如果要使用year,year放在数词之前

例如:in the year two fifty-three B.C。 在公元前253年

2)月份

月份是专有名词,除了少数几个月份外都有缩写形式:

January - Jan。 一月

February - Feb。 二月

March - Mar。 三月

April - Apr。 四月

August - Aug。 八月

September - Sept。 九月

October - Oct。 十月

November - Nov。 十一月

December - Dec。 十二月

注意:缩写形式后面的点不能省略,因为它是表示缩写形式的符号。

扩展资料:

时间表达中介词的使用:

若指在哪一年或哪一月,用介词in;若具体到某一天,需用介词on。

例如:

She was born in 1989。

She was born in August。

She was born in August 1989。

She was born on 2nd August, 1989。

一盏是多长时间

问题一:“一盏茶”指多长时间? 这是古人表达时间的一种概念,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

一壶酒的时间:一个时辰--两小时。

一餐饭的时间:半个时辰--一小时。(古人讲究细嚼慢咽,忌讳狼吞虎咽。现代人一餐梗是半个小时。)

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

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

注意一下明清小说和民国的文学作品,大量使用这类时间概念,仔细揣摩不难得出结论的。

问题二:古人常说的一盏茶时间是多久 这是古人表达时间的一种概念,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

一壶酒的时间:一个时辰--两小时。

一餐饭的时间:半个时辰--一小时。(古人讲究细嚼慢咽,忌讳狼吞虎咽。现代人一餐饭是半个小时。)

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

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

问题三:一盏茶的时间是多久 这是古人表达时间的一种概念,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 一壶酒的时间:一个时辰--两小时。 一餐饭的时间:半个时辰--一小时。(古人讲究细嚼慢咽,忌讳狼吞虎咽。现代人一餐饭是半个小时。) 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 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

问题四:“一盏茶”是多少时间 ? 一炷香=5分钟;一盏茶=10分钟。 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至于一柱香是多久并没有定论,在古文中也是和“一盏茶”、“一顿饭”一样,是弗个时间的大概长度,不用太过在意,大概也就十来二十分钟差不了。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的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万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而楼主所说 一盏茶 在下认为所有的小说在描写 一盏茶的时候都用到 须臾这个词 须臾之间 那位说10分钟的仁兄 可能不懂茶道哪有人饮茶像灌水一样 喝完就走的要品 说白了就是 要把儒雅与高贵发挥的淋漓尽致之后才算喝完所以一盏茶的时间 肯定在30-45之间形容10分钟上下 不是用一盏茶 而是用 片刻这个词一般都在劝人等待时被提及主人家的仆人 都会对客人说 请稍坐片刻 我家主人马上来招待诸位虽然等的时间可能是个概数 就和我们让人等待时仓促出口的 马上就好一样虽然可能会让人等上半天但是所指的马上和片刻是一样很短暂的时间用语 为的只是消除等待者心烦的措辞罢了

问题五:古代的一盏茶是多少长时间?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11pm-1am 丑:1am-3am 寅:3am-5am 卯:5am-7am 辰:7am-9am 巳:9am-11am 午:11am-1pm 未:1pm-3pm 申:3pm-5pm 酉:5pm-7pm 戌:7pm-9pm 亥:9pm-11pm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 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 *** 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满意请采纳

问题六:一盏茶的时间是多久 「一盏茶的时间」是指喝完一杯茶所要花掉的时间

古代没有时钟计时,日晷也只能标示一个时辰(二个小时)的时间分别

所以小於一个时辰的时间,只好用一些生活上常做的事情来描述

例如:一盏茶、一柱香、一顿饭……

而一盏茶,指的是那种有碟、有盖的茶杯,喝的时候盖子开一点喝,不要让茶叶跑出来的那种杯子,所以喝的速度又比直接拿起一个普通杯喝茶来的慢多了。

「一盏茶的时间」估计10分钟左右。

问题七:古代一盏茶的时间是现在的多长。 按照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盏茶:约20分钟 一顿饭:约1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F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i.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问题八:古代的一刻钟、一盏茶、一息分别代表现代的多长时间? ”刹那“ 本来就不是 中国话 ,是从佛教梵语音译过来的,没有具体的时间范围。

十 ”闪念“ 为 ”一瞬“ ,就是一眨眼儿;十瞬为 ”一弹指“ ;十弹指为 ”一须臾“ ;十须臾为 ”一刻“ ;八刻为 ”一时辰“ ;十二时辰为 ”一昼夜“ 。这些都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的,当然可靠。

”一炷香“ ,”一盏茶“ ,这两种说法是极其模糊的,只是粗略的估计而已。

问题九:一盏燕窝是多少 不一定 看你是什么品种 等级 一般一盏就是燕窝是用盏算的就是一个 一般是7克左右 一般的货就是160元左右

猜你喜欢